最近一段时间,《往事真相:施一公“诺奖得主邮件”与颜宁“饿死癌细胞”》这篇文章,在网上传播甚广,文中涉及到了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国家权威媒体、国际知名专家,社会影响很大,希望当事人能够及时出面回应社会之关切以正视听,尤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之际。(国平)
附:
往事真相:施一公“诺奖得主邮件”与颜宁“饿死癌细胞”
2015年08月24日,清华大学新闻: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分别报道了通过冷冻电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一时间,这项研究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施一公也表示:“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
同一天,中国日报英文版以Tsinghua biologists solve genetic puzzle(清华生物学家们揭开了基因谜底)为题予以报道,其中引用了一封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夏普博士写给施一公的电邮——
剪接体结构比核糖体结构更具有挑战性,之前曾有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染色体结构问题,这是中国生命科学一个里程碑式成就。施一公实验室面临着不可能的挑战并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这将鼓励下一代进入这个领域,并瞄准这个领域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清华大学提供中国日报。(译文)
学者Zhiyan据此写信向夏普博士求证。夏普回信说,施一公是在8月22日发来的邮件,下面是他本人关于施一公论文回复的确切陈述,从那以后他没有再发表评论,也不会再发表评论——
谢谢你(施一公)寄来的这两份激动人心的论文副本。剪接体及其催化核心的结构模型非常具有启发性,是RNA剪接研究的一个突破。考虑到构成剪接体的蛋白质和RNA的复杂性,我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看到它的活跃状态,但是,在这些论文中所体现出的献身精神、创造性思维及目标我们彼此是相同的。祝贺你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 (译文)
我国著名学者顾秀林博士对此提出质疑:夏普博士发给施一公的邮件,完全不是中国日报上所说的内容;从文风或风格看,两者也是大不相同。由清华大学提供给中国日报的所谓夏普博士给施一公的邮件,是伪造的。一个细节:夏普的答复特别说明,他收到施一公发给他的论文后于08月22日给的答复,那是北京时间08月23日。而相关报道是北京时间24日早09点半多发表的。(英文内容详见顾秀林博文:真真假假——真的不能假,假的不能真)
究竟哪个邮件是真的呢?施一公并没有正面回复顾秀林教授。
之前类似尴尬事情还曾发生在颜宁身上。2014年,颜宁的“饿死癌细胞”事件轰动海内外。当时,清华大学也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颜宁团队在《自然》在线发表的论文: 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之后,媒体纷纷以《饿死癌细胞或成可能》《清华团队找到饿死癌细胞良方》等为标题,进行密集报道,一时间引起了公众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
媒体很快从“饿死癌细胞”的欢呼雀跃中冷静下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饿死癌细胞?那还只是个传说 ”。颜宁,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项目团队总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洋洋洒洒说了50分钟,出了事儿后却将“锅”潇洒地砸给了媒体人:“饿死癌细胞这5个字可能是记者唯一能听得懂的”。《人民日报》主笔那篇“饿死”癌细胞新闻报道的记者朋友忐忑不安——似乎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为此,《生物探索》网站干脆直接发问:“饿死”癌细胞:记者错了,还是颜宁错了?
最后,搞得十分尴尬——媒体人一通“检讨”、清华大学出面“背书”、教育部副部长来校“站台”、“圈子”内的学者不得不为颜宁“洗地”,但板子还是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记者身上:“以此次报道为例,一些记者如果努力学习结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求证于多方专家,就能有效避免‘饿死癌细胞’这样极具噱头的字眼和对社会公众的误导”。这是什么样的来头和担当啊?最近,北美知名学者阎润涛质疑颜宁这篇论文涉嫌剽窃他人成果,颜宁也应该正面回应一下,因为必竟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确实,诺贝尔奖获得者邮件、“饿死癌细胞”的热议逐渐冷却,但我们的冷思考却不能停止。“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科研人员要自律,若因自身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引发的后果要自负,相关媒体、涉事单位、政府官员、同行学者不该为其“背锅”“背书”“站台”“洗地”。
2019年6月11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其关键在于什么?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首先要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如果嘴上说的是多拿项目多出成果,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名利双收,那么前行的道路只会越来越窄”,“要通过制度和不徇私情的铁面执纪,让滥竽充数、心术不正的学术骗子、贩子们彻底丧失拉大旗作虎皮的机会和空间”。
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少些虚名头 多些真成果》一文,话已说的很透——
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有成就、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更多尊重,也应该有更多“粉丝”、更多崇拜者、追随者,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然而,如果只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一味沉迷于投机钻营、忽悠运作,当所谓的“知名科学家”,不仅会名不符实、贻笑大方,还会助长浮躁学风、败坏学术风气、扰乱学术环境、颠覆价值导向,其危害大矣!(权尚/文)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